【使命】黄洋界
1928年45月间,红军利用黄洋界的天然地势,建立了三个防御工事右边一个工事用以控制通往茅坪的路,阻击从江西永新方向进犯井冈山的敌军;左边一个工事可控制通往原宁冈大陇的路,阻击从湖南炎陵县方向犯的敌人;这两个工事的后山山顶上设立一个了望哨所,用以监视山下敌军的动静,以掩护前面两个工事,三个工事互为犄角之势,作战时可以互相呼应,组成井冈山红军的五大哨口之一黄洋界哨口。 左右两个工事的前沿,各设有五道防线第一道为竹钉阵。在通往大陇方向路两旁的草丛里插了三华里的竹钉,通往茅坪方向路两旁草丛里插了四华里的竹钉。竹钉削好后均在锅里炒干,再放在尿里浸泡过,既坚硬又有毒,一端插在泥土里,一端露在地上。因为它体积,不易被人发现,敌人一脚踩上,既会穿破鞋底,又会刺破脚板,不仅流血不止,疼痛难忍,而且伤口会化脓溃烂,不易治愈;第二道是壕沟。军民们在工事前沿的半山腰拦山挖断,筑成深五尺,宽四尺左右的壕沟,以延缓敌军进攻的时间;第三道是竹篱笆围栏;第四道是滚木擂石,军民们仿照古人的战法,将大树锯成4-5尺长一段,堆放在工事前沿的悬崖处,树两端用棕绳拴住,树段上再垒上一大堆石块,敌军进攻时,将两端棕绳砍断,木头石头一齐朝山下翻滚下去,轰隆隆一阵巨响,势不可挡,山民们又称其为仙女散花;第五道是用木头石头及泥土垒筑而成的射击掩体,既有单个地堡式的也有几个掩体连接起的串通式的,这是红军哨口的最后一道防线。 这样,黄洋界哨口,就成了当年保卫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政军高级指挥机关的一座天然屏障。 1928年8月30日,著名的黄洋界保卫战就发生在这里,红军以不足一个营的兵力,在井冈山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配合下,凭借黄洋界天险,英勇奋战,顽强抵抗,终于打退了敌军的多次进攻,取得了黄洋界保卫战的辉煌胜利,成功地保卫了井冈山这块革命的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当时正率主力红军从湘南回师井冈山的,在途得知这次战斗的胜利,欣然写下西江月·井冈山诗一首 山下旌旗在望, 山头鼓角相闻。 敌军围困万千重, 我自岿然不动。 早已森严壁垒, 更加众志成城。 黄洋界上炮声隆, 报道敌军宵遁。 在井冈山斗争的第三次反会剿,黄洋界也是主要战场之一。1929年1月,红五军第四纵队司令员李灿率红五军第一大队全体官兵和徐彦刚率领的莲花县赤卫大队同守卫在这个哨口上。1月26日,湘赣敌军从黄洋界哨口又一次进犯井冈山,守卫在这里的军民们顽强抵抗,同敌军激战三天三夜,敌军未能越雷池一步。最后,敌军于1月29日,乘黄洋界上浓浓大雾,在原宁冈县斜源村收买游民陈开带路,绕道黄洋界右侧隐蔽的山沟里,偷偷地摸上了黄洋界,从后侧攻破黄洋界哨口防线,窜进井冈山上的大五井,大肆烧杀。李灿徐彦刚等指挥员率领红军战士在敌军的夹击,把大家的绑腿布连接起,吊在山崖上,一个个抓住绑腿带往山下攀悬崖过峭壁,最后退到原宁冈一带山区继续坚持斗争。 1961年3月4日,华人民和公布井冈山的黄洋界红军哨口遗址为全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